开启左侧

龙应台“大河就是大河”——刻奇与“民主小清新”式崩坏

[复制链接]
1343 0
admin 发表于 2017-8-22 11:46:58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天,龙应台在香港大学演讲,谈一首歌与一个时代。
在合唱《我的祖国》时,现场有中年男子高声领唱,之后合唱的声音汇集成流,年轻人里有人高歌也有人记不得词而低声轻哼。龙应台双手相捧,深情凝望着台下的观众,非常刻奇的笑着附和,“太好了,太好了”。不料声音滑落,惊起阵阵波澜。
面对争议,如果龙应台没有写下《大河就是大河》的回应文章,或许还不会令我失望,我可以理解为现场尴尬气氛下的转圜技巧。她可能认为不合适在这么多高唱《我的祖国》的陆港人士面前深揭伤疤,任何严肃的讨论都会直击台下人士的心灵,令台下的人士“难堪”。这篇回应文一出,则将龙应台近年来的惯常手法显露无遗,她继续回避大众的质疑,不谈及《我的祖国》这首歌曲引发的争议,不表达任何政治的解读和立场,令人是否怀疑这是一位曾经写出《野火集》,向胡主席发出《请用文明说服我》公开信的华人公共知识分子——龙应台。她曾经是笔者在内无数大陆年轻人的启蒙偶像,代表了向大陆介绍台湾民主转型经验的温和知识分子,况且她还是籍贯湖南的外省人。1949的历史记忆与她的“大中国情结”更是拉近了她与大陆民众的距离。她的“龙三篇”《野火集》《目送》《亲爱的安德烈》更是被出版商奉为“人生三书”在大陆热销多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龙应台的刻奇风格与“小清新”话语模式,在这次《我的祖国》合唱事件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几年来被批评为“民主小清新”看来也不全是空穴来风。在场的港生与陆生大致居半,有着与台湾不同的气氛,全场的合唱似乎让龙应台“无法”仔细谈一谈这首歌的背景,与她之前所分享的《绿岛小夜曲》做一番对比。有人指责龙应台“回避”或者“蒙混过关”,在这个将歌曲与时代相提并论的场合,刚刚感慨完颠沛流离的荒唐年代与绿岛的哀伤,却忽然对眼前“全场共鸣”歌唱“祖国”的行为视而不见。面对引起的舆论波澜,她在回应里以“大河就是大河”来回避政治上的解读与争议,岂不料更被大陆不少网站批评。“为什么龙应台口中的绿岛可以不仅是绿岛,大河就只能是大河?”一些网民对龙应台没有承认港大现场听众的“家国情怀”耿耿于怀,称她是“小地方的知识分子,眼界不高”。想要圆润抽身,以去政治化的文青方式蒙混过关,谁都不得罪,看来没那么容易。
当曾经拿起一支笔就可以批评的自由知识分子,掌握权力之后,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当她近距离的站在她一直所批判的对象面前时,她还可以像以往一样的批评吗?
对于龙应台的回应,《环球时报》也发署名“单仁平”的文章称“龙应台越描越囧”,讽刺不遗余力。龙应台难道忘了,《我的祖国》背后的中国大陆与《绿岛小夜曲》之下的台湾隔海相望,韩战成为奠定台湾安全的转机事件。为了“祖国”而赴朝鲜战场上的中国志愿军伤亡高达36万人,更有一万多大陆战俘赴台。龙应台在演讲中明确表示这是“红歌”与“蓝歌”对立的年代,她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书中亦访问过韩战被俘后到台湾的解放军士兵,他们胸前被刺上青天白日旗,后来回大陆探亲时又因为过去的投降经历,担心陆方惩处而忍受剧痛将刺青皮肤割掉。这种国家施于个人肉体和心灵上的双重伤害,让龙应台极为震惊,她呼吁年轻人绝不要泯灭历史记忆,要磨亮自己内心的一把剑。如今她可以批评台湾的“荒谬年代”,暗自同情香港“两年前的雨伞”,面对中国大陆的政治歌曲响起时,她却只是一味的笑,除了大呼“太好了”、“大河就是大河”之外,不置一词。
或许,这又是一件遇到中国因素就转弯的事,毫不新鲜。这样的台湾知识分子并不罕见,既有白色恐怖年代被国民党关进监狱的柏杨、李敖,更有后来的媒体人陈文茜等这些蓝营人士。面对国民党白色恐怖,他们勇敢抗争。然而转身面对大陆,态度就立即转弯。这些双重标准的知识分子,可谓“识时务者”,深谙“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真理。另一位索尔仁尼琴,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在极权统治下的苏联还是流亡美国之后他都坚持批评的立场,正当他被世人称为代表了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时,晚年的他却接受了强人普京的荣誉勋章,为其唱赞歌。令人愕然,可谓“晚节不保”。龙应台如今面临的也是这样的困境,当曾经拿起一支笔就可以批评的自由知识分子,掌握权力之后,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当她近距离的站在她一直所批判的对象面前时,甚至获得巨大名与利之后,她还可以像以往一样的批评吗?
面对整个会堂部分陆人与港人齐声高唱着她刚刚声称要反思的意识形态歌曲时,她无法像一个人在书房里,拿起一支笔就写下一针见血的批评那样,忤逆众人的高昂情绪,谈一谈这首歌曲背后的那个时代和主义是怎样漠视个人的生命与尊严。龙应台只是笑着回应,很刻奇的附和“太好了,太好了”。不过她这样的附和,大陆很多人依然不买账。合唱事件后龙应台做出的回应,令大陆左派网站与红色网民批评之声更甚。这是有传统的。红太阳在延安尚未升起之时,王明等人的吹捧之词只能让他被对手毛氏平添一层轻蔑而已。当你开始投降,你就再无任何资格赢得尊敬,对手唯一要做的就是接着将你打到趴下。《环球时报》称这是“越描越黑”,显然是觉得龙应台的回应还不够“红”,完全没有意识到伟大祖国的光辉,“大河怎么可能只是大河”!潜台词是,龙应台作为台湾“小地方”的文化人、知识分子,格局和对国家的认识完全不够格。在这种批评逻辑之下,官方媒体的批判顺势延伸到了龙应台的作家身份。在大陆出版数量众多,以民主启蒙、公民精神与爱的教育为主要作品的台湾知识分子身份,也是站不住脚的。大陆官方媒体的语境中,你连这个“祖国”都不了解,都不热爱,你的那些作品又有什么意义呢?可谓诛心之论。
然而她已经不会再面对《我的祖国》,哪怕表示出一点严肃的讨论和深思。她不像以往那样善于质疑,用“太好了”刻奇完后,她又写了一篇小清新式的回应。至少此刻,“龙应台”崩坏,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龙应台了。
在这一场从演讲现场延伸到两岸三地网络论战中,龙应台显然完全失败了。先是在现场,龙应台谈完《绿岛小夜曲》,谈白色恐怖和人权,说“这绝不仅仅是一首妻子思念丈夫的歌”。可是面对《我的祖国》,就只剩下“太好了”。龙应台最后回避了对陆港观众所合唱歌曲的分析或是批评,被网友称之为自己“打脸”。会堂里合唱者,被大陆民族志主义者和官媒作为“我们”这一主体想象的投射,认为龙应台“打了自己的脸”。第二回合中,龙应台的回应文章透露出明显的“投降色彩”,再次以小清新的笔调避谈核心问题,站稳了“大河就是大河”的立场。大陆网民和官媒自然乘胜追击,龙应台一个台湾“小地方”文人,岂能是你随便说“大河就是大河”的!对此,龙应台再也没有回应,完全沉默了。龙应台选择再次回避,必然再次失败。面对大陆部分网民和官媒咄咄逼人,杀人诛心的态势,龙应台希望息事宁人,和和稀泥,再也没有当年《冰点》被迫停刊时的义愤慨然。那时,龙应台的文章刚刚引进大陆,发表在《冰点》周刊,龙应台还没有那么多的大陆人脉、作品版税,她可以写一封公开信给大陆最高领导人胡主席,点名道姓,批评尖锐。后来,她依旧可以来大陆,作品还是可以出版,可她的批评却慢慢的失去某种锋利色彩,不晓得这算是不算是大陆方面和她的相互“宽容”。
这些年她的作品大卖,多少人挟一本《大江大海》跨过台湾海峡和深圳河。她成为了青年人的偶像,在香港大学任教,又回台湾官拜文化部长。她依旧演讲,依旧写书。之后她应邀到港大,站在演讲台上红歌四起,好似充满挑衅却误以为乡愁的垓下之歌。然而她已经不会再面对《我的祖国》,哪怕表示出一点严肃的讨论和深思。她不像以往那样善于质疑,用“太好了”刻奇完后,她又写了一篇小清新式的回应。至少此刻,“龙应台”崩坏,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龙应台了。
                                                                                          2016年12月,于武昌。

这是一篇写于去年年末的评论,起笔源于对龙应台“大河就是大河”的感慨,行文走笔极快,起笔落笔一夕之间,也许文如泥淖不值一读。文章雪藏未嫁,如今看来亦有几分怜惜之意,文中有些未尽之处,只好以后另作他文再谈了。欢迎批评、交流。
待字闺中时未聘,又为冯妇赏花人。
文章不为名人讳,曾是龙粉此路人。

收藏0 支持0 反对0
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关注

2粉丝

39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2015-2016  果壳有意思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迪恩网络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71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webmaster@verydean.com     举报电话:1885000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