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按习惯,等游记全篇写完之后再发布的,可一转眼竟然存在草稿箱里拖延了这么久,思前想后还是把写完的部分先发出来,再慢慢填坑吧。
楼主的工作+在做翻译,实在太忙抽不开身,先预告一句,5,6月份准备开始填坑。
另,这篇游记我想在排版版式上试用一些新的想法和创意,还在搭建中,敬请期待!
欢迎点赞和评论来夸我(啊哈哈。
鞠躬~
. ※ 未经提前的同意,真的真的 不 可 以 转载文字或图片 ©GOMOU去旅行w ※
.
.
.
.
彩虹阶梯
土耳其是个不小的国家,横跨欧亚两片大陆,但她却并没有让人觉得逼仄窒息,被快节奏压倒。
土耳其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东罗马、奥斯曼、君士坦丁堡,哪个不是响当当的名号,但她也并没有抛弃传统,急于建设。
土耳其是个不那么普及英语的国家,官方语言是土耳其语,周围还有库尔德语、希腊语、阿拉伯语,但她的人民依然热情而开朗,笑容那么好看。
土耳其也是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国家,每个城市里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唱经从不迟到,但她也并没有像有些邻居一样又臭又硬,存在感爆棚。
这里也许有些因综艺节目而火的成分,但综艺会选定这里也必有它的道理。
你说清真寺里的吊灯透出安宁,金角湾的海水洋溢喜悦,加拉太塔的灰砖凝固时间,彩虹阶梯的色彩融化浪漫,格雷梅的岩石尽显壮阔,就是街边那只睡猫脸上都写着慵懒和闲适……
我说,土耳其,生活即享乐。
.
.
小说《伊斯坦布尔的幸福》里,李凡纳利描绘过一个多彩、热闹、又有点处于转型阵痛期的土耳其。同样一个土耳其,换到帕慕克笔下就成了那个有点幻灭式忧伤、在时光里流转的故乡。他说,只有不住在这里的人才有权对伊斯坦布尔的美大加颂扬。而如今我回了家,大概是终于敢提笔了。
在土耳其的14天里,我在无处不透着古典悠闲气息的伊斯坦布尔街头漫步,拿着本书,拿着份地图,只确定一个大方向慢慢走着。除了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壮丽,我还看到了闹市区外,加拉太塔伫立着,塔身都染着蓝天的颜色。还有古代苏丹王的陵寝,窗台上的落花也是静静的,带着从窗玻璃里漏进来的光斑。后来我们又到了海港小城费特希耶。土耳其人太爱色彩了, 连费特希耶沙滩上的伞都是彩色的,然后我们就那样躺在躺椅上等着日落,看海上的船归来,靠岸,抛锚,天黑了之后就数星星。 伊斯坦布尔
伊斯坦布尔——一座横跨欧亚大陆的大都会,她阳光明媚又颜色艳丽,她有欧洲的妩媚又有亚洲的动人,她有古典的娴静又有现代的壮阔,这个城市在跨越地理的同时大概也跨越了时间…… 格雷梅镇
格雷梅——凌晨四点爬起来裹上衣服奔向野外,升上高空去俯瞰格雷梅奇特的地貌。这个“地球上最接近外星球”的地方,每天睁开眼就像看到了明信片。 以弗所古城
以弗所——高大的图书馆遗址里藏着智慧之神的面庞,再往前走,还有跨越千年的碑文、传声效果完美的剧场,设计巧妙的商业广告……那都是东罗马帝国的荣光。 棉花堡
棉花堡——这里有天然形成钙化池和温泉,这里的小山果真是不负其名洁白如棉。虽然赤脚爬山有些难过,但一生能有几次见到这样的自然奇观? 费特希耶小镇
费特希耶——从土国之南的海滨一路开进,踏上甲板,深入爱琴海。船行一路兜兜转转,爱琴海的海水真的和天空一样蓝。下了船,那依海而居的费特希耶原来也是个浪漫的港城。
.
.
加拉塔大桥
中东人一般是比较容易招黑的民族。不过我从这个地区回来,却只记得他们大部分人的握手也和所有人一样友善,他们的笑容也一样好看,却早已忘记了他们是土耳其人、伊朗人、阿拉伯人,还是巴基斯坦人。如果你不是从片面的新闻报道上只看到少数人的行径,而是真正在这片土地上认识了这一个个鲜活的人,就真的很难用三个字的概念把他们概括成一个简单的、笼统的、非我族类的存在。
写了《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的帕慕克自称是个“以城市的废墟与忧伤为题”的作家,有普鲁斯特式的忧郁,像安静的歌者。土耳其的水土养了帕慕克,也养了这里的人,他们好像也是安静的,艺术的。在伊斯坦布尔,我遇到了闹市街上让我拍街拍的人,博鲁斯特海峡边的孩子,独立大街上的卖艺人,还有加拉塔大桥上,那些脸上染着夕阳色的钓鱼人。他们没有斯里兰卡人那种一定会挂在脸上的快乐,他们在悄悄过着自己的生活,然后就成了一座城市的颜色和记忆。
|